计量仪器校准后的期间核查有哪些要求
期间核查适用于所有计量仪器,但不是所有计量仪器均需要进行期间核查。当需要利用期间核查以保持对计量仪器性能的信心时,按照程序进行核查,应基于风险管理策划制定期间核查方案。在确定计量仪器是否需要进行期间核查时,机构至少考虑以下因素:
a) 计量仪器校准方法的要求;
b)计量仪器的稳定性;
c)计量仪器的使用寿命和运行状况;
d)计量仪器校准周期;
e)计量仪器历次校准的结果及变化趋势;
f)质量控制结果;
g)计量仪器的使用范围(或参数)、使用频率和使用环境;
h)计量仪器的维护保养情况;
i)是否具备实施期间核查的资源或配置期间核查资源的成本;
j)测量结果的用途及风险大小。
2对于实施期间核查的计量仪器,机构应根据计量仪器校准方法对计量仪器的要求和风险的可接受程度
对期间核查做出文件化规定,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a)被核查对象的范围;
b)实施期间核查活动相关人员的职责和要求;
c)实施期间核查的作业指导文件。
3作业指导文件的内容应明确具体,便于操作人员的理解和实施,通常应包括以下内容:
a)被核查对象,包括计量仪器的名称和型号等信息;
b)核查内容(计量仪器具体的功能或计量特性);
c)核查标准,包括名称、唯一性编号、计量特性(如参考值和测量不确定度)等信息;
d)核查的环境要求,确保环境条件不影响核查结果的有效性;
e)核查步骤;
f)核查频次;
g)核查结果的判据及采取的应对措施;
h)核查的记录表格。
4必要时,期间核查作业指导文件在发布实施前,机构应对其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确认。
5期间核查记录应具有可追溯性,至少满足以下要求:
a)准确性:使用规范的术语、数据和计量单位;
b)原始性:记录实时、直接观察或读取的数据;
c)完整性:记录应包含足量的信息,如被核查对象、核查项目、环境条件、核查标准、
核查地点、核查数据及处理、核查结果判据及结果、核查人员、核查时间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