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产业计量服务体系 助推产业经济创新发展
一、引言
健全国家产业计量测试服务体系,开展产业计量测试服务工作,是计量校准技术机构服务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新的历史使命和重要任务,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计量校准技术机构应在稳固和完善现有计量检定和校准服务的基础上,向关键参数测量技术服务和计量科技创新服务的方向发展,努力开创计量校准技术机构新的服务领域。
二、产业计量是计量事业发展的新方向
随着各产业快速发展,面对众多的计量要素需求,传统计量仅将检定(校准)计量器具和对产品的标准符合性判定测试服务作为计量的主要工作,已不能满足和支撑产业发展需求。
2013年国务院颁布的《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产业计量的概念:在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经济社会重点领域,研究具有产业特点的量值传递技术和产业关键领域关键参数的测量、测试技术,研究服务产业全寿命周期的计量技术,构建国家业计量服务体系。产业计量对全国的计量校准技术机构来说都是比较新的概念,也是实现创新和突破的重大举措,开展产业计量意义重大。
1.产业计量为计量校准技术机构拓展了服务定位和领域
产业计量将计量的主要服务领域由传统的计量工作,集中到国民经济和区域发展的主战场。产业计量以计量检定和校准为切入点,着眼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发展、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需求,建立完善开放式的服务平台,加强信息共享和管理协调,结合产业经济活动中许多对计量需求的共性和个性特征,大力发展产业中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计量服务,实现科研、技术增值。产业计量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服务产业,为产业核心技术做好计量保障。通过与科研院所、高校、重点企业的合作,完善产业计量整体要素链服务,拓宽计量测试服务领域和范围,提高产业计量直接服务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能力,提高产业服务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2.产业计量为产业质量提升、创新发展提供保障
产业计量的发展将紧密结合产业计量测试技术发展需求,引领服务产业全溯源链、全寿命周期、全产业链的总体要求,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完善产业计量量传溯源体系,推动产业技术基础能力和科研能力建设,促进产业技术升级,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关键、共性问题,将传统的对结果的事后评价向过程实施的事前监控转换,突破制约产业发展技术瓶颈,提高产业计量测试服务能力和水平,创新产业计量测试服务模式,支撑产业的快速发展。以计量、测量支撑产业发展为导向,提出测试能力建设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计划。建立政、用、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推动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3.产业计量为提升计量服务区域经济和促进社会转型提供支撑
产业计量是企业为了提升产品质量和效益而对计量要素的需求,这种需求包含了计量服务的共性及个性,体现了计量本身必须由政府、企业、专业机构等构建的合作平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设立多层次产业计量实体(实验室)。这种计量实体不仅仅限于开展量值传递或溯源及产品依据标准符合性检测,必须涉及与产业产品工艺的精密配合。赋予单一测量对象的计量服务方式转变针对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开展施用计量要素调查、研究,与产品工艺相结合,给出计量全要素的一站式服务设计和实施,使得产品质量提高和效益增加。这也是现阶段企业急需特有的商业模式。
因此,构建产业计量新的工作体系格局,为各级政府及质量监督部门在科研开发、服务能力、对外合作、人才机制等方面开展创新提供了计量事业发展的新思路。针对产业计量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大专题性政策研究,着力构建大计量、产业计量的工作格局。在建立有效服务机制的同时加强监督,形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发展的计量发展新模式。大力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计量服务,创新计量服务模式,将计量由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向技术密集型服务业转变,全面提升计量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转型水平。
总之,产业计量是计量事业发展的新方向,将促使计量校准技术机构从单纯提供标准器的量值溯源,创新成为为高科技战略产业及上下游企业提供关键参数计量、测试、技术研发的综合性公共服务机构,形成为产业提供全方位、多样化、个性化计量技术一站式服务的新的模式。
三、航天动力产业计量助推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转变
中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与我国计量能力的提升息息相关。航天科技是国家战略性高科技产业,是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国防建设的战略基石,是综合国力和大国地位的重要体现。航天领域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的建立有助于提高航天领域产业计量核心竞争力,助推我国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转变。顺应政府计量管理部门发展思路要求,结合航天动力产业发展需要,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申请依托西安航天计量测试研究所筹建国家航天动力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自2017年中心申报以来,按照一边建设,一边发挥作用的思路,顺应国家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的战略要求,以航天动力产业需求牵引为导向,以服务和支撑航天动力产业发展为使命,以提高航天动力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计量测试技术和计量科技创新为手段,以服务产业计量为核心,不断提升能力建设,不断加强体系建设,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不断强化科研能力,不断解决技术难题,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1.积极了解产业计量需求
对照产业计量三全一前整体要求,通过联合航天动力产业链各相关部门,中心对航天动力产业计量测试需求进行了系统梳理,共挖掘检定/校准技术需求130项,梳理专用测量设备研制需求142项;按照全寿命周期管理划分的关键阶段提出产业发展重大计量技术需求34项,提出了6个方向的急需、关键、共性主要计量测试瓶颈问题;对应产业需求编制能力建设计划,拟新增检定/校准能力39项、测试/试验能力28项、计量科技创新能力40项。
2.积极扩展产业计量能力
中心拥有国防计量标准107项,拥有省级计量标准64项,授权检定/校准项目181项,拥有市级授权检定/校准项目95项,拥有几何量、热学、力学、电磁学、无线电化学等计量专业。中心自申报以来,新建省级计量标准13项,新建市级计量标准14项,获得市级授权社会公用计量标准8项。这些能力的扩充除了满足对使用中列入强制检定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开展定点、定期计量检定外,还对型号产品研制生产中由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不断使用带来的新的计量校准难题提供解决途径。
3.积极推进实验室建设中心拥有国家校准实验室(CNAS)3个,国防科技工业校准实验室3个,国防科技工业局行政许可授权的二级计量站1个,三级计量站4个,省级市场监督管理局依法授权的法定计量校准检 定机构2个,市级市场监督管理局依法授权的法定计量校准检定机构2个。省级特种泵阀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1个,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国防重点实验室1个。
目前中心针对液体火箭发动机地面冷试验动应变参数测量原理和需求,研制了一套基于光纤光栅传感器的动应变参数测量校准系统。该系统最大的特点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通道数,满足测点多、简化结构的需求;光纤光栅传感器抗干扰能力强,可以尽可能地提高其测量准确度。国家航天动力产业计量中心深入聚焦产业发展瓶颈问题和需求,汇聚各方资源和力量,加强产业专用测量设备、测试技术和方法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和进展。
四、国家航天动力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助力区域产业计量发展
1.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助推计量产检学研
推动计量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推动计量科技创新,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科技交流与科研合作,开展重点领域和重点需求的计量检测技术和检测、校准方法研究,构建以计量前沿科研为主体、计量科研、创新发展为手段、服务产业技术创新为宗旨的产检学研相结合的计量技术创新体系,推动计量科研成果转化和有效应用,促进计量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2.成立服务创新联盟,打造区域计量合作新机制
明确中心-联盟-平台三步走发展战略,构建国家航天动力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服务创新联盟,形成国家航天动力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服务共享平台,建立国家航天动力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标准体系、合作机制。与固体动力承制单位谋求合作,探讨通过联合研制、委托研制等多种方式开展固体动力特有的个性问题的研究。不断提升中心服务航天动力产业能力的覆盖性。
3.坚持军民融合,努力服务地方经济
真正使得中央要求的深度的军民融合在计量和标准领域能够率先实施。充分依托军民共用平台,通过航天动力技术的转化及在重大装备制造业的应用和延伸,形成流体机械、热能工程、光机电一体化、电力装备等板块高新技术产品集群,围绕节能环保、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优势积极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全方位加强计量标准体系建设,通过计量科技的发展和前沿性的计量测试技术的应用,做好地方计量测试服务,助力地方经济建设,推动国家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国家航天动力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将进一步加强计量测试技术能力和计量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紧紧围绕国家产业、经济社会的发展技术需求,提供有效的计量测试服务和计量科技创新服务,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好服务。
作者:西安航天计量测试研究所(国家航天动力产业计量测试中心) 张琪 张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