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校准标准化管理的措施
1 人员管理措施
建立合理的人员管理制度能够有效提升管理层级和管理效率,以多部门协同工作为例。建立完善的人员分级制度能够清晰划分不同部门之间的管理职能和工作内容,确保在开展计量校准工作时能够合理搭配职能部门,提升工作效率。另外还可以通过建立内部评议机制的方式,严格执行计量校准流程,按照相应的标准对过程进行标准化评定,做好过程管理的同时也能够激励员工发挥自主能力,进而提升工作效能。最后在人员技能和专业素养的培训方面,需要计量校准机构不断投入资金和时间,建立完善的人员二次学习和培训机制,为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标准化管理培训。将技能培训和技能检测贯彻到工作人员的长期工作效能管理中,加大培训力度的同时定期对其工作能力进行考核,确保一线工作人员有机会也有能力掌握新技术、新机器、新规范,推动计量校准标准化的建设。
2 制度保障措施
从大的方面来讲,相关部门需要尽快制定相应的标准化计量校准机制,对计量校准中存在的问题、流程、方法、标准等进行规范,确保在开展计量校准工作时能够有相应的标准化流程可以参照。而对于企业而言,也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和用人标准来分析计量校准规范。对于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使用,国家和企业需要紧抓新需求,创新新课程,根据新形式,持续推动计量校准标准化规范流程和标准的建设。企业要对标国家标准,国家要对标国际标准。另外国家还需要从政策和整体制度上形成对计量校准标准的构建策略,在加强相关标准统一的同时,不断推行计量校准的标准化和计量校准流程的标准化。在推动企业不断形成标准化检定流程和结果标准化的同时,也能够为企业计量校准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方向性的引导。
3 计量校准设备措施
为推动计量校准标准化流程的建设,我国推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计量法的实施是对我国现有计量校准法律问题的补充和说明,是对我国法律空白位置的补充,明确了计量校准依法开展,有法可依。而为保证规范和明确,2018年我国相关部门又整理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校准系统表框图汇编(2018年修订版)》,汇编了现有计量校准系统中的流程和标准,建立相应计量流程和系统。从法规中可以明确看出,计量校准部门在开展计量校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配备同样标准的计量校准设备,并对计量过程中的细则和措施进行不断细化以达到相应的要求和标准。这就需要企业在开展计量工作的过程中统一计量校准人员的工作行为,并统一计量校准活动、检定操作、检定仪器。以过程和行为的规范性来助推结果的规范性,不断强调过程的一致性来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最终推动计量校准标准化的建设。
4 市场服务措施
计量校准的市场需求量大,但是整体而言客户群较为分散,且工作量繁杂。因此需要不断提升计量校准的市场化运营能力。胡清社[6]积极探讨了第三方计量校准机构考核受理标准,为计量校准工作的市场化运营和政策化监督管理进行了方向性的探讨。一方面计量校准部门需要建立市场整合标准化流程,针对不同的客户行业需求和计量工作需求对客户行业内部进行划分,确保计量校准精细化程度能够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降低客户的计量校准成本的同时,也能够缩短计量校准时间,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同时规范和整体市场流程的标准化还能够保障计量校准数据的真实性和通用性。在市场化环境中,通过市场化竞争的方式对企业中的低劣企业进行淘汰,起到维护市场秩序的效果,让大众市场对计量校准的接受程度更高。另一方面计量校准部门需要从服务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出发,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满足客户需求。不断地缩短服务流程,对服务过程中较为冗余的流程进行缩减,在满足市场化的条件下,同时满足计量校准客户的需求,让客户能够有较为满意且认同的计量校准结果。在市场化竞争的条件下,第三方计量校准工作更需要严格按照计量校准标准,高质量、高服务地完成计量校准工作,才能保持企业的长久发展。
5 仪器引进措施
想要提升计量校准工作的标准性和一致性,还需要从国家层面不断引进先进的仪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的快速更迭,计量校准仪器也在不断地进行更新换代。新式的计量校准仪器不仅精准度更高,而且操作更加便捷,保养更加方便,耐久时间也更长。因此从国家层面来看,需要不断推行引入新式计量校准仪器的方针政策,鼓励企业市场化,与国际接轨,不断提升检定机器的质量、精准度,从而为计量校准工作的正确开展提供物质基础。